【演講】112年11月陽明校區人社講座系列活動

講座主題:當身體遇見茶

講者:余舜德(中央究院民族學究所研究員)

第一場演講:「文化中的身體、身體中的文化」

主持人:王文基(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人社院院長)

時間:11/7 10:10-12:00

地點:陽明交通大學知行樓216教室

第二場演講:「台灣茶會儀式中的身體感營造」

主持人:嚴如玉(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)

時間:11/9 10:10-12:00

地點:陽明交通大學知行樓216教室

座談:「Q、甘、舒適感、美麗:身體感、文化與科技」

主持人:黃桂瑩(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)
與談人:鄧育仁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)、鍾蔚文(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名譽教授)、連韻文(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)

時間:11/10 13:30-15:20

地點:陽明交通大學知行樓二樓

 

新鮮/腐敗、Q、甘甜、粗/細、精緻/粗俗、家具舒適與否,都是再日常不過的感受,它們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。如果我們無法分辨新鮮/腐敗的味道,我們可能常會吃壞肚子,乃至威脅我們的生命;燉豬腳Q的口感與清炒高麗菜的甘甜滋味讓我們享受人生,也牽涉飲食文化與經濟;我們從一個人說話粗聲粗氣或細聲細語來解讀他/她的人格特質,並推敲相處之道;細緻或粗俗的品味代表我是一個怎樣的人,也讓我藉以區別你我;無論個人身材高低,我們多習慣45公分高的椅子,一套比習慣高5公分的桌椅(如太師椅、公廳神桌),竟會讓我們難以安穩。我們也常會發現有許多新的感受正在(或已經)變成我們的日常,我們用抽油煙機、除濕機、洗潔劑,來排除不喜歡的氣味,各種香精創造之「家裡的味道」也逐漸進入台灣人的居住空間。我們已經習慣新創產品應有各種新穎的設計,也將開箱iPhone時的驚艷感受,視為理所當然。Q、乾淨的味道、美麗的驚艷等都是我所謂的「身體感」,它們常由多重感官經驗的訊息彙整、分類而形成,被賦予名稱、隱喻,因而這些理論上屬個人的主觀經驗可以被描述、討論、建構,乃至發明與操弄,而有其歷史、文化與政治性;一項身體感的出現更常與科技的發展與精心的設計有密切關係,電動車的出現當然是科技的結晶,不過特斯拉車體及內裝設計若缺少炫目的「科技感」與「豪華感」,恐怕難以熱銷。一輛車有其基本功能,成為商品時,常就在販賣身體感。

 

進行方式:

余老師先給一個短講,簡單說明背景和他的研究。接著由三位與談人給10分鐘左右的短評,余老師會再進行回應,接著開放觀眾提問。

展覽:「人類學家喝茶趣」

時間:11/7-11/27

場地:藝空間

策展人:余舜德

藝術家:杜韻飛

 

「完美球形的追求影像展」:台灣烏龍茶從1940年代開始,即以腳揉茶,將茶葉揉成半球形;而後有布球機的發明,以機器替代人工揉茶(又稱Q茶)。新型機器(如「蓮花機」)的出現,也讓烏龍茶的外型愈加趨近球形;近年擠壓機的使用,更顯著縮減人力與時間的投入,使得完美球形的追求更加方便。此次展示以6張一億畫素相機拍攝的照片,展現現代台灣社會對烏龍茶之外形近乎偏執的要求。

地席與桌席:茶席為台灣這40年來茶藝發展裡一個重要的元素,是品茗美學化最具體的代表。「茶席」應是一個新的概念,可能受日本之影響發展而來,中國古畫裡並未見茶席的擺設,古籍裡雖有文字記載茶寮裡應備有哪些器物,但無茶具擺設或相關之美學的描述。此二茶席可謂呈現台灣近四十年茶藝文化的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
 「茶會─台灣茶藝的新創傳統」影片:敘述台灣當代的茶藝發展如何將公共茶會從過去「以茶會友」的活動提升為一項文化展演的型式。

 另外將於知行樓前棟 2F 藝展區播放「茶之為茶」影片,從人類學的觀點介紹「什麼是茶」。

展覽開幕茶會與導覽(導覽待確認)

時間:11/7 12:20

場地:藝空間